Wednesday, March 26, 2025

Sunday, March 02, 2025

別了,佛山彩虹橋

   



      上週六(3月1日)23點起,位於佛山市禪城區汾江北路,要比1993年建成的佛山火車站「大一歲」,跨鐵路立體交叉(俗稱彩虹橋)將正式啟動咗拆除重建嘅工程。預計2026年1月3 1日完工。

     連日嚟好多人到場影相紀念。《廣州日報》嘅報道,也記錄了好多人對彩虹橋嘅回憶。

      呢次拆除重建,對於需要通過彩虹橋南北通行嘅市民嚟講,有一定影響。佛山當局進行多方面交通調整。

      大家點睇呢次拆除重建?本編認為如果涉及安全隱患,或者人流不堪負荷,或者有完全重建加闊加寬,增加建築更為安全設計嘅舉措。不過在重建嘅同時,可以按原貌重建,以顧及居民或旅客集體回憶。

詳情請看:

《廣州日報》大洋網:《别了,彩虹》

https://news.dayoo.com/....../202502/27/139996_54792683.htm

圖:《廣州日報》

#佛山 #汾江北路 #彩虹橋

Sunday, February 23, 2025

拱北蓮花亭

         





    澳門各界在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2月24日下午1點參加拱北高沙蓮花亭開幕典禮儀式,主席蔡文軒致開幕詞。蓮花亭為澳門同善堂茶亭,位於澳門往來中山的必經之道,即現在珠海蓮花路則,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
        原中山縣屬高沙蓮花茶亭。始建于光緖年間。在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不幸被日軍所毀,此次重建是由同善堂主席黃渭霖發起,目的依舊為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
        珠海市人民政府在1994年8月評蓮花亭,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報》   1946-12-25 

Wednesday, January 15, 2025

珍貴廣州艷芳照相館菲林套

      這是本編珍藏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廣州艷芳照相館菲林套。
      該館為廣州老字號。在1912年由兩個三水人黃躍雲和劉昌泉共同所創辦。原址在越秀區中山五路和新民路口。原址佔地面積的平方米,建築面積0.1萬平方米。1966年改名為工農兵攝影店,1979年恢復今名。在1994年由於原址要興建地鐵一號綫(西門口至公園前一段),搬遷至光塔路,後在2000年搬遷至朝天路繼續營業。該館在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該館曾先後為孫中山、毛澤東、宋慶龄、魯迅、葉劍英、鄧小平等名人拍攝過。在本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童年生活在六榕路一帶,也曾經在該館拍攝過照片。由於年代久遠,不是太多印象。不過感覺該館出產的相片質量非常好。

參考資料:《廣州市地名志》、《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圖1和2:艷芳照相館舊菲林套





圖3:現在的艷芳照相館,在2014年7月23日拍攝,維基百科共享圖片









 #廣州 #艷芳照相館


Thursday, December 19, 2024

當年今日: 1986年12月20日 三百多名廣州中山大學學生上街 以聲援安徽合肥中國科大學生

 





當年今日: 1986年12月20日 

  三百多名廣州中山大學學生上街

  以聲援安徽合肥中國科大學生

發生起因與廣東高校的響應

 「八六學潮」是指中國大陸各地高校學生在1986年12月5日直至1987年1月2日接連發起的學生運動。台灣史學界也稱為丙寅學運。

  是由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不滿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問題,抗議中共不遵守「新選舉法」。同時違法干涉基層民主選舉,在1986年12月5日聯合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高校4,000餘名學生走上街頭發起「要求進行民主選舉」遊行,該事件引發全國範圍的首次學潮。(1)深圳和廣州的高校學生,先後作出聲援響應。

  深圳大學的大學生為了抗議校方頒布的二十條守則,守則規定學費上漲同時實行等級收費制度(根據學生在上學期的成績分為三等,收取不同費用),在1986年12月14日有上千學生遊行示威。在深圳市區遊行的隊伍,也同時高喊「還我自由」口號。在遊行隊伍中個別人還攔截汽車。在1986年12月15日晚上8時,大學生認為,深圳大學校方發出所謂公告表示相關條款暫緩執行,不夠誠意之餘,還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千多名大學生再次在校內遊行,繼而分兩路走到廣深公路,有一路往深圳方向,另一路則前往南頭方向,學生在路上攔截汽車。當晚,深圳市公安局派出警察維持治安,同時封鎖廣深公路香蜜湖至南頭段。學生至凌晨1點半才散去。(2)

  三百多名廣州中山大學學生在1986年12月20日走上街頭。遊行自下午兩點發動,晚上十點結束。聚集到廣州市人民政府門前示威,向政府代表提出多項訴求:1、要求實行競選制度;2、(學生)指責人大是「鳥籠」,要求三權分立;3、反對搞「第三梯隊」;4、要求新聞、出版自由;5、改善校園生活環境。(3)。陳破空在1987年畢業之後,分配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在當時開始在廣州傳播爭民主的思想。(4)

事件最終結果

  當時上街示威的中國大陸大學生,在關注自身校園權益的同時,也要求爭取自由民主權利,體現他們的政治覺悟。深圳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學生沒有進一步抗爭,最主要是市政府和深圳大學校方負責人主動改善校園問題。

  1986年12月17日,深圳市政府與深圳大學校方負責人開會討論,鑑於學生的激烈反對,決定停止執行相關條款,同時立即在校園貼出公告。學生認為校方已經有滿意答覆,決定停止遊行。(5) 

  廣州中山大學學生在1986年12月20日走上街頭之後和平散去。陸續恢復上課,大學領導高層對示威學生不作追究,在當局干預下,校園問題已經得到改正。當時中山大學校內只有少量大字報;華南工、農學院學生正在準備期末考試溫習;中山醫科大學在1986年12月22日曾經貼出一張要求提高六年制學業待遇的大字報,一直尚無社會反應;暨南大學雖然有發生學生和社會靑年打架事情,但沒有參與示威、集會活動;廣東工學院一些學生在當時表示,縱然有人來校串連,都不會去理會。廣東敎育部門在1986年12月召集各高校負責人座談,同時提出學校領導、敎師要到學生當中去,要把校園工作仔細做好,引導學生自己敎育自己,同時要積極解决學生中存在困難。曾經引起廣州大學生不滿有些做法,在省政府的干預下已得到改正。例如有由於頻頻停電影響學生們期末複習功課,後來已經得到電力部門保證,在放寒假之前一定保障各大學的用電;部份大學校園被佔、伙食不好、治安情况差問題,在當局過問之下在解决當中。(6) 國家敎育委員會副主任何東昌在1987年2月接受《北京周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國政府和學校當局對參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學潮的大學生,採取敎育而一般不予法律追究的政策(7)。

參考資料:

(1) 參考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6年.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10-29

(2)參考《日前近千學生上街遊行 深圳大學學潮平息 校方讓步停加學費 校園昨已平靜 修讀室座無虛設》. 大公報: 第1頁. 1986-12-17 參考出自《中國大陸學潮實錄》一書(曾慧燕)大事記部份

(3)參考《「中大」學生上街遊行餘波已趨平靜 廣州高校敎學生活如常進行》. 澳門華僑報 1986-12-24 

(4)  珠江風雲,廣州八九民運回顧(陳破空回憶). 北京之春. 2001-06-05

(5)參考《日前近千學生上街遊行 深圳大學學潮平息 校方讓步停加學費 校園昨已平靜 修讀室座無虛設. 大公報: 第1頁. 1986-12-17

(6)參考《「中大」學生上街遊行餘波已趨平靜 廣州高校敎學生活如常進行》. 澳門華僑報 1986-12-24

(7)參考《何東昌談中國政府 對參加學潮大學生採取政策廣州高校敎學生活如常進行》. 澳門華僑報 1987-2-22 

圖片說明:出自《中國大陸學潮實錄》一書(曾慧燕)

Saturday, September 14, 2024

不斷延伸形成的廣州環市路

      該道路呈東西走向的主幹道。全長約8.4公里,寬約40米。街道位置西起西場立交與南岸路、東風西路及增槎路交匯,東至水蔭路、梅花路路口接天河路。

附近史地沿革

    在環市路還沒有開拓之前,從觀察清末粤東省城圖和1948年《廣州市街道詳圖》所見,該區域屬於郊外。

環市路街道周邊城市發展

     環市路原為1931年始建,由三元里至登峰的軍用道路,長3公里,寬5米。

    環市東路在1957年建路,長3100米,寬33米。路旁興建有華僑新村等住宅群。該道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向東延伸,連接廣州動物園南部。

      環市中路在1958年建路,長1500米,寬25米,與越秀公園北部連接,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用名環市北路,後改為今名。

      環市西路在1965年建路,長2700米,寬40~60米。原本只有西場至西村一段,後來延伸至大北立交,以連接廣州火車站。

   環市路開通後,陸續在不同道路交叉點上,建設立交橋和旱橋。首先是建成於1964年的大北立交,為全國首座城市道路立交橋。環市西路旱橋在1980年建成。區莊立交在1983年11月25日建成,12月1日通車,是全國首座四層環島式立交橋。小北立交在1986年建成。西場立交在1989年建成。

     内環路在1999年興建後,從西場立交往東,至小北立交路段加建高架路。東濠涌高架橋在1994年7月竣工啟用,在環市東路和簏湖路、北較場路交界架設高架橋。

     廣州地鐵5號線在2009年12月28日開通後,整段環市路都架設有地鐵站。其中西村站(2022年8號線開通後成為轉乘站)、廣州火車站(2002年2號線開通)、區莊站(2013年6號線開通後成為轉乘站)為轉乘站。
   
環市路部份地標
    在環市路歷史最悠久地標,是廣州協和學校(前身是在1911年創辦的私立協和女子中學和1921年創辦的廣州市立師範學校。在2002年由廣州市協和中學和廣州市協和小學合併而成)。附近還有廣州火車站在1974年建成啟用。1970年遷環市西路的省汽車客運站。
    廣州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前後,環市路陸續興建大量地標建築。特別是1976年6月1日建成開放的白雲賓館。還有在1992年7月建成開放的廣東國際大廈。都是曾經作為廣州最高建築,分別俗稱32層和63層。附近還有在1959年開業的廣州友誼商店、1985年8月28日開業的花園酒店、1986年8月開業的遠洋賓館、1996年竣工的廣州國際電子大廈。
    此外,環市東路還有在1958年創辦的廣東工業大學。1990年遷至環市東路的廣東電視中心。成立於1980年的省地圖出版社。環市西路還有在1970年搬遷今址的省汽車客運站。

   為何沒有環市南路?

     現時廣州環市路分別稱為環市東路、環市中路、環市西路。在上文提到環市中路曾經稱為環市北路。唯獨沒有出現過環市南路。正是由於廣州地域所限,當局未能規劃環市南路出來。


1994年廣州交通旅遊圖中的環市路
1957年廣州市交通圖中的環市東路
1960年廣州市交通圖中上,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曾合稱環市馬路
1972年廣州遊覽圖中,環市中路曾經稱為環市北路
1972年廣州遊覽圖中,環市西路只有西場至西村一段
1978年廣州交通圖中,區莊至動物園南門一段環市東路,標記為天河路



參考資料:

   筆者收藏中共建國至今廣州地圖((948、1957、1960、1972、1978、1994)、《廣東百科全書》、《廣州市志》、《廣州市地名志》、《廣州百科全書》、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名城廣州常識》、《廣州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