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4, 2021

中共在1949年接管廣州初期整頓新聞出版業


    本文希望從了解舊歷史資料當中,在中共佔據廣州72周年之際,進行反思中共在1949年接管廣州初期的新聞出版業。中共官方出版佔據廣州初期歷史,其中少提及整頓新聞出版業的歷史,有必要對這段歷史作梳理整合。由於時間和篇幅原因,難免出現錯漏,希望大家多指正。

 

    歷史背景

中共《新華日報》1942829日社論曾寫道「這說明英美在戰時也還是尊重人民的言論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兩大民主國家采取這些重大措置,正說明英美兩國是尊重和重視其他黨派,和他們所代表的意見和力量的。這種民主團結的精神,是值得贊揚和提倡效法的。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國亟應提倡和效法的。」中共《解放日報》194391日社論曾寫道「法西斯的新聞理論家居然公開無恥地鼓吹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報紙。一個軍隊的主張。它們對於異己的進步報紙,采取各色各樣的限制、吞並和消滅的辦法,如檢查稿件、任意刪削,威脅讀者、阻礙推銷,派遣特務打入報館、逐漸攘奪管理權,最後則強迫收買,勒令封閉。」但現實上中共掌權後,有確實人做到尊重人民的言論出版等民主自由嗎?

 

194910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1014日,廣州被中共正式佔領接管。19491021日,廣州軍管會成立以廣州軍管會名義頒布《關於報章雜誌通訊登記暫行辦法》,正式接管和整頓新聞出版業這項接管工作於。194912月下旬完成。廣州報業(1827~1990)P187

 

突擊搜查全市書報攤和書店

穗共在中共建政後,多次在廣州突擊檢查全市書報攤和書店。中共廣州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在19491119日下午並在第八甫各書店檢獲大量黃色書籍。澳門華僑報,1949.12.14中共廣州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在19491213日上午大規模出動掃蕩市區各書店色情書籍。當局宣稱:為確立革命秩序,此種含有毒素之書本,應澈底肅淸。各書店刻已遵令塡悔過書保証在本月底前掃數收回,同時保証不再發行。是日上午被搜去之淫書為:『銷魂洞房春』等等,總計共有十五大籮,該項刊物將定期當衆焚燬。澳門華僑報,1949.12.14廣州市新聞出版處會同公安局組織人員,在1951819 日突擊檢查全市書報攤和書店,查處黃色書刊十多萬冊。(廣州發展紀事 P301

整頓報刊和通訊



已停刊的廣州報刊  出自廣州報業(1827~1990)

  中共解放軍在19491014日正式進入廣州市區之後,廣州報紙有建國、越華、大光、商報四家繼續出版。建國及越華報仍然維持原有組織照常出版。商報及大光報則改由員工合用委員會負責刊出版。四報除大新時代之來臨。市聞篇幅甚少,國際消息亦然。四報均且顯之地位,刊載中共華南局所發表的告廣東人民書,呼籲團結一致,以勤勞精神建設新廣東,廣州市各報於中共解放軍進城後迄未停頓,俱由員工維持會主持。僅《中央日報》一家負責人在中共接管廣州之前逃走,而於19491013日自動停刊,並已為共軍技工人員進行接收,籌備改組出版。澳門華僑報,1949.10.17 廣州報業(1827~1990)P151

大光報在19491023日停刊,同日正式用大光報器材出版南方日報,該報原定廿二出版,因敵備不及乃改期,又大光報器材於19491022日下午二時為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派向明接管,並召員工談話。在接管時,兵守門外禁出入。澳門華僑報,1949.10.24

 廣州的軍管會,1949113 日勸令報販和書店,不可售賣在香港出版的反動報紙和雜誌。不過這個軍管會雖然向報販和書店發出勸令,但尚未實行禁止香港報紙運人廣州,但已要求在廣州流通的一切報紙,要向文敎統制委員會登記。澳門華僑報,1949.11.4

『粤商』『星報』『勞工新聞報』等三間報社,19491219起停止出紙,此係遵照軍管會文敎處命令,此項命令,昨日下午三時由專人送抵各報當局,限文到日停刊,據彼等解釋過去國民黨時代,上列三報言論反動,廣州解放後,特予兩個月時間俾作澈底獲得時機改造向人民靠攏,惟各報均置若罔聞,表示不好,故予停刊之處分,至於各報職工之遣散問題,自行由勞資雙方協議,分發遣散費。最少半個月最多不能超過三個月,現時各報紛紛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此項問題之解决,此次被停刊之三間報,所有全部器材尚保存,惟缺之現金,一般員工遣散,頗成問題,將沽售機器作遣散費。又軍管會當局幷宣稱:下列各通訊社不准登記成立:『大中』,『南方』,『華僑』,『中南』,『報導』,『新民』,『勵志』,『中華』,『華南人民』,『穗南』,『長光』『時事』等澳門華僑報,1949.12.20

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510日發出通告稱:本會為貫澈人民民主專政,剝奪反動份子的言論機關,保證人民的言論自由起見,已命令該報原負責人所主持之國華報於即日起停刊,現限該報原負責人於本通告發佈日起一星期內囘穗,或委託全權負責人處理該報全體員工生活及善後事宜,不得違誤。澳門華僑報,1950.5.11

廣州巿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81日下令現象報即日停刊,同時淸査現象報負責人在該報資財,予以代管。澳門華僑報,1950.8.3


南方日報(出自TushiDesign )和廣州日報創刊號(出自廣州報業(1827~1990))

中共華南分局機關報《南方日報》在1949年10月23日創刊。 中共廣州市委機關報《廣州日報》在1952年10月創刊。(廣州發展紀事 P448)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羊城晚報》在1957年10月1 日創刊。(廣州發展紀事 P451)


中共廣州市委在1959612日決定整頓報刊,除《廣州日報》等中共背景報刊之外,其他一律停刊。(廣州發展紀事 P452

 

整頓書局

中共廣州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查得民路新懷遠印務所為中國國民黨所有,又國民黨中央黨部開設于漢民路之文化服務社,及獨力出版社等,於1949112日派員接收。又漢民北路正中書局,經文敎接管委員會接收,並於1949112日改為新華書店。澳門華僑報,1949.11.3

中共廣州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19491119日下午三時,搜查光復路大發書局,情形嚴重,據守衛者稱,大發書局藏有大批國民黨書籍,中共接管廣州前為大量印刷反動及黃色書籍,書局主人於中共接管廣州後,曾以中共人員出現參加鮑鵬工作團被拘釋出。澳門華僑報,1949.11.20

中共廣州軍管會文敎接管委員會1950325中共認為漢民北路世界書局為官僚資本創辦,在中共接管廣州更改資本來源,欺騙政府偽裝進步,特將其查封沒收,已由漢民分局派解放軍監視管理。(澳門華僑報,1950.3.26

中華書局在1949年後撤出廣州,原書局地址在1954年始由新華書店作為廣州兒童書店使用。到2004年由中華書局收回業權,2009年完成翻新,成為聯合書店重新營業。20108月,被定為越秀區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出版公司官方網站:廣州「聯合書店」正式開業(20091023)

令停止發售書刊

新知識辭典: 廣東省政府文敎廳在19503月接廣州軍管會轉發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指示,並附發審查上海北新書局出版的新知識辭典一書的結果,中共當局認為這書內容有許多地方歪曲事實,同時反對中共一套人民民主,查該辭典係在『七七』以前出版,雖前後訂正七版(解放後曾訂正過二次),但錯誤仍是很多,尤以訂正七版的『補編』錯誤更多。廣東省政府文敎廳文管處接得此項指示後,當即於日前派員前往各書店檢查,發現永漢北路新南書店等尚有代售該辭典,當著令停止發售,將存書繳案,並遵照出版總署指示的處理辦法處理。澳門華僑報,1950.3.20

 

中共打壓廣州新聞出版和教育自由其後果

   由於中共打壓廣州新聞出版和教育自由廣州大量親國民黨背景學校報刊雜誌書局被接收查封。因而廣州公敎文化人失業情形嚴重,中共背景三聯書店19502招考業務及會計員多人,報名者竟逾千人。廣州市敎局且有數百人自寫自傳,請求分派工作,廣州市敎局無法處理,迫得登報通知,如在目前未得敎局通知派負工作,卽屬無法安置,不必往敎局公告處勞神等候。廣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失業狂潮,可見一斑。澳門華僑報,1950.2.24

    新華書店旗幟下之各出版社翻譯大批蘇聯書籍,大量運到廣州銷售規定全廣州市中小學敎職員均須購閱,每本售二三萬元不等,廣州市敎育局將購書費扣起轉發市小敎職員,指定研讀的目的用以改造思想。澳門華僑報,1950.3.23

 

 

 

參考資料: 廣州發展紀事,廣州報業(1827~1990),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聯合出版公司官方網站,葉劍英在廣州

Friday, July 02, 2021

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

 

  


      由於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中華民國在1912年成立之後,地名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或惡人之諱傳統也伴隨消亡。加上既定俗成而通用習慣,或者為了紀念歷史名人或事件。珠江三角洲一帶省港澳十一座城市(今稱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一些重覆地名,沒有加以修改,形成這種獨特的現象。由於地名重覆相同,若沒有講清楚哪座城市,難免産生混淆的情況。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命名特點,有山水名、有人名、有事件、有街道名、也有城鎮名。一個地名出現重覆的城市有多也有少。因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眾多,由於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只其中舉例一部份。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蓮花山命名的城市。位於廣州、深圳、新會、惠州、珠海、東莞、肇慶、香港、澳門。其中廣州、深圳、澳門的蓮花山較為出名。廣州蓮花山位於番禺東北部。峰頂有座蓮花塔,塔東北則有座蓮花城,建於1664年(清康熙三年)。山上也有座望海觀音像,於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深圳蓮花山位於深圳福田區,山頂廣場有座鄧小平銅像, 建於2000年。澳門蓮花山又名蓮峰山,即現在的望廈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之望廈區。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孫中山命名為街道的城市。位於中山、廣州、深圳、莞城、石龍、惠陽、高明、澳門。以紀念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始建共和政制。街道長度以中山、廣州、惠陽、澳門較為長。其中廣州惠愛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民國騎樓建築群建於1920年代,因1990年代初,中山路沿線建造地鐵一號線,中山四、五、六路騎樓街被大肆清拆和破壞。 東莞石龍中山路仍存有民國騎樓建築群,建於1929年。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解放路命名為街道的城市。位於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東莞、惠州、台山、肇慶。港澳則沒有解放路。以紀念中共在二十世紀國共内戰上成功佔據的城市。

        珠江三角洲有兩座城市都有以石排灣命名的城市。位於香港和澳門。香港的石排灣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香港仔和離島南丫島。澳門石排灣位於路環,現今為2013年開始入伙的政府公共房屋群,還有一些私人樓宇屋邨。

        珠江三角洲有兩座城市都有以灣仔命名的城市。位於香港和珠海。香港的灣仔位於香港島北部,其中有著名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珠海的灣仔位於澳門西方,其中有著名的灣仔海鮮街。

參考資料:廣東百科全書、廣州百科全書、澳門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香港條目、高德地圖

Friday, June 18, 2021

廣州地鐵一號線建成通車歷程

        


       廣州交通發展一日千里,廣州地鐵現時是大中華地區僅次於北京、上海的第三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此同時也是世界第三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本文就回顧廣州地鐵一號線通車過程歷程。

       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鬱在1958年最早提出籌建廣州地鐵的設想。廣州市政府在1965年初成立地下電車工程建設指揮部,當時是結合戰備工程建設,出於保密需要,同時根據「地下」二字共有9道筆畫緣故,該工程曾被秘密定名為「九號工程」。在1966年竣工之後的「九號工程」,斷面只有3米寬、2.85米高,而且隧道處處岩石裸露,處處布滿坑木支架,根本就無法運行地鐵,最終只能作為一個巨大的防空洞來使用。

      在1979年7月成立地鐵籌建處。並在1979年初步確定線網規劃雛形。地鐵籌建處在1984年正式劃歸廣州市建設委員會管理,著手進行地鐵建設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廣州市城鄕建設委員會主任戴治國早在1988年3月15日表示,廣州地鐵將是一個跨越世紀建設的工程。這是因為它建設難度大,而造價又高。所以廣州建地鐵打算多方籌集資金,除了包括市政府財政撥款外,準備向國內各單位集資,尤其要引進外資,並歡迎國外的企業家來穗投資建設,經營地鐵。廣州地鐵網規劃的方案已公佈,可供國內外人士討論,以便集思廣益。他歡迎修建地鐵早,設計和經營都有好經驗的香港地鐵同行提建議。就在廣州市和法國里昂市在1988年12月,合作完成《廣州市地下鐵可行性研究-示例報告》。1991年先後有瑞士、日本、加拿大、香港、新加坡、德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意大利、奧地利、韓國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提供建議書。

直至1992年3月10日,廣州巿地下鐵道籌建處主任金鋒在廣州巿九屆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匯報說,已完成的地鐵籌建工作包括立項報批工作,在法國專家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廣州地鐵近期路網,對外商的資格預審,並對重點對象開展詢價的技術商務談判等。黃沙試驗段在1992年10月動工。廣州市地上鐵道總公司在1992年成立,在2015年6月改名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是廣州市人民政府全資國有企業。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1993年成立,是廣州地下鐵道設計研究機構。葡萄牙的聖靈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Oriente)曾以兩百萬美元貸款方式參加廣州地鐵工程。葡國聖靈銀行向廣州地鐵擔供貸款的簽字儀式,於1996年12月30日舉行。

       廣州地鐵一號線在興建過程當中,最大的爭議的是拆遷中山路騎樓。據廣州市房地產管理局副局長劉鐵洵在1992年9月透露,當時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正在制訂老城區攺造整體規劃。廣州市在近期內將點線結合,實施老城區包括中山路地鐵一帶的改造,其中沿即將興建的廣州地鐵主幹線十四個車站四周都將建成大型綜合性的商貿中心。

      因中山路沿線建造地鐵一號線,中山四、五、六路騎樓街被大肆清拆和破壞。當中被拆除的老字號包括:艷芳照相館、惠如樓、致美齋(唯一回遷,鋪面大幅縮水)、大學鞋店、新陶芳大酒家、滄洲臘味店、妙奇香、一樂也理髮店、華北飯店、菜根香、北園、東江飯店、利南樓、新華戲院、新星戲院、鶴鳴鞋店、孔旺記、雞林(食檔)、精益眼鏡店、永華家俱商場、劉富興飯店、亨得利鐘錶等。達明里(位於市政府之南,中山五路之北)、安懷里(位於市政府之南、公園路南則) ,因中山路沿線建造地鐵一號線而消失。現在這個位置是地鐵一、二號線的出入口。一號線工程和沿線物業的總拆遷面積達一百一十萬平方米,搬遷居民和單位約兩萬戶,涉及居民約十萬人。雖然興建地鐵帶來交通便利,但是同時帶走許多值得紀念文物和街巷,是非常令人感到惋惜的。

           廣州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在1996年7月1日成立。廣州地鐵一號線線網首段路線——1號線黃沙至西塱段於1997年6月28日正式開通,自此廣州成為了中國國內第四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也是中國國內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不過廣州地鐵一號線到1998年12月28日才全線按期建成。1999年農曆新年期間全線向市民開放觀光。此後經過半年的列車及設備調試,1999年6月28日全線開通運營。

參考資料:《廣州百科全書》(第二版)、《廣州市地名志》、《廣州交通發展簡史》、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香港《華僑日報》, 1991-07-18、和訊網、新浪網

圖片說明:

左上:1994年,官兵正在芳村地鐵車輛段建設工地義務勞動,廣州年鑑1995。

左下:1994年,西門口地鐵站施工現場,廣州年鑑1995。

中:1995年,芳村站、芳村坑口、黃沙長壽路段、廣鋼站歷史照片,廣州年鑑1996。

右上:1999年6月28日,圖為林樹森市長為地鐵通車剪彩,廣州年鑑2000。

右下:1號綫A1型列車駛出坑口站,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Saturday, June 05, 2021

廣州當年今日:1989年6月5日 《羊城晚報》

         





       頭條報道廣州地區部分大學生數以萬計(官方指數百人)在1989年6月4日海珠廣場集會和上街遊行,抗議中共六四血腥鎮壓。在廣州解放紀念碑上被拉起「為愛國死難者哀悼」的巨大的黑色條幅,好多學生站在廣州解放紀念碑演講,至下午一點多結束。是日,廣州市政府發言人指這些活動致使市區交通要道被嚴重堵塞,鐵路運行一度中斷,上下班人員受到影響。呼籲市民和高校學生同心同德維護安定團結。

參考資料:

廣州《羊城晚報》,1989.6.5

香港《大公報》,1989.6.5

下圖:新加坡《聯合早報》,1989.6.8

         報紙時間有誤,應該是廣州地區部分大學生数以萬計在1989年6月4日海珠廣場集會。這是因為這場集會是學生參與廣州八九學運最後一場公開活動。

Thursday, June 03, 2021

八九北京民運與廣州

 

 

胡耀邦逝世到四二六社論前


         中共中央前總書記胡耀邦在1989年4月15日於北京逝世。廣州大學生幾百人在1989年4月20日於陳衛的帶領之下自發遊行悼念胡耀邦到海珠廣場。廣州市政府當局派警察到海珠廣場環形欄杆外進行合圍式警戒。陳衛是唯一發表演講的人,題目是《海珠廣場宣言》。集會結束後,以遊行的方式回校。


         胡耀邦追悼大會在1989年4月22日上午於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主席楊尚昆主持追悼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致悼詞,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以及各界人士、幹部群眾四千多人出席追悼會。廣東省市黨政機關在同日上午於廣州珠島賓館舉行追悼會,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主持。數百名顧客在同日上午於廣州東山百貨大樓觀看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隆重舉行的胡耀邦追悼大會。廣州各大專院校也舉行不同形式追悼胡耀邦活動。


 


        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在1989年4月24日呼籲每個學生寄出十封信給全國同胞。另決定派出二百至三百學生代表前往其中包括廣州的全國十五大城市演講、聯絡。


         


四二六社論到北京戒嚴令

        《人民日報》在1989年4月26日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社論指出:在悼念胡耀邦同志的活動中,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情況。在追悼大會後,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繼續利用青年學生悼念胡耀邦同志的心情,打著民主的旗號破壞民主法制,其目的是要搞散人心,搞亂全國,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社論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廣東省市黨政機關舉行傳達中共中央領導的四二六社論重要指示精神的會議。廣州市委召開市、區(縣)、街(鎮)三級黨委書記會議在1989年4月24日~29日。會議期間,市委書記朱森林當天在大會上宣讀了《人民日報》於4月26日發表了《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重要社論,要求各級領導和共產黨員幹部及全市人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社論的精神實質,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反對動亂。 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方苞在1989年4月28日於廣州珠島賓館向省六套班子成員通報部分省、市發生動亂的情況,傳達中共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精神。廣州海珠區委、區政府在1989年4月28日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傳達中央、省、市有關反對動亂的指示精神。廣州市天河區委、區政府在1989年4月28日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人民日報》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在1989年4月尾,廣州地區大學生教師,認真學習人民日報社論《演講必須明確地正確反對動亂》。眾多專家、教授都發表了意見,社區人物代表、學部專家、中山大學教授蒲龍、政協所、中山大學保護研究所長張展教授等,均寄語青年學生要明辯是非,珍惜安定團結的政治伴侶。


 


    廣州市屬高校學生紀念「五四」座談會在1989年5月2日廣州醫學院會議廳舉行。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森林和市領導張漢青、劉念祖等出席座談會並與學生對話。廣州市屬高校學生代表近30人參加座談。共青團廣東省委、廣州市委在1989年5月3日於廣州友誼劇院舉行大會,隆重紀念「五四」運動70周年。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在會上講話,號召廣東青年珍惜當前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自覺抵制可能誘發動亂的言論和行動,維護廣東穩定的局勢。廣州高校愛國學生聯合會在同日成立,同時提出七項要求。


      有廣州高校學生在1989年5月4日下午開始於中大東區進行演說宣傳。廣州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大、華南工學院、廣州美院、中山醫科大學等少數高校二千多名學生在1989年5月4日晚7時至次日凌晨 3時上街遊行,並呼喊「五四精神永存」、「擁護改革」、「改革萬歲」、 「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打倒官僚」、「打倒官倒」等口號。市政府發言人稱,這次遊行事前未經申報批准。遊行路線為:中山大學、海珠廣場、中國大酒店、環市路、烈士陵園。


              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學院、暨南大學等校2000多名學生在1989年5月16日晚遊行聲援北京學生。廣州地區26所高校的1萬多名學生在1989年5月17日上街遊行。


同日有6名廣州科研所的年輕人在廣東省政府門前開始絕食24小時。廣州地區大學生遊行到1989年5月18日進入第3天,參加遊行的院校從10多所增加到35所,人數達2萬多人。


 


北京戒嚴令後到六四清場之前


 


         1989年5月19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中央和北京市黨政軍幹部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國家主席楊尚昆在大會上講話,宣佈北京戒嚴。同日晚上在廣州有上千大學生在廣州市政府門前集會,不滿李鵬和楊尚昆的講話。


 


廣州在1989年5月20日有8萬名高校學生冒雨環市遊行。在省政府門前靜坐的部分絕食學生已超過一百人。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在1989年5月20日召開省直機關廳局以上幹部大會,學習中央和北京市黨政軍幹部大會精神。中共廣州市委在1989年5月20日召開局以上領導幹部會議,號召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職工、學生及居民群眾認真學習李鵬在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的講話。


 


      1989年5月21日下午4時開始,大學生們沿環市路、東風路、中山路等街道環市遊行。呼喊「踐踏憲法絕沒有好下場」、「打倒李鵬」、「鄧小平下臺」等口號。遊行學生向市民散佈香港電臺的新聞記錄。廣州一些高校的萬餘名學生在 1989年5月22日上街遊行,呼喊「鄧獨裁,李奴才,楊蠢才,快進棺材」等口號。


 


         廣州軍區、省軍區在1989年5月22日召開機關幹部大會,要求全體指戰員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團結一致,嚴守紀律,穩定局勢,保衛改革開放成果。廣州市從化縣政協常委會在同日舉行第13 次會議,學習李鵬總理在首都黨政軍領導幹部大會上的講話,擁護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和衷共濟,維護安定團結。


  


       廣州在1989年5月23日爆發「省港澳」環廣州市愛國民主大遊行,約60多萬名廣州、香港、澳門、深圳高等院校學生,以及新聞界等各界人士冒雨參加遊行,高呼「要求民主自由」、「反對封鎖新聞」、「支持紫陽」、「李鵬下台」、「聲援北京學生」等口號。從廣東省政府遊行至海珠廣場。


       廣州在1989年5月28日繼續有數百人環廣州市上街遊行,以響應全球華人民主運動大遊行。


        暨南大學教學在1989年5月29日恢復正常,其中6名參與絕食的暨大學生恢復健康。廣州地區部分高校學生在1989年5月尾結束於廣東省政府門前的靜坐。


 


        在1989年6月初,廣州地區部分高校的一些班級,前段時間因學生上街遊行而被打亂的教學秩序,現已全部恢復正常。在暨大,前段返港澳的部分港澳學生,目前已全部回校複課。中大、華南理工大學等校的一些教師,還專門安排時間,給部分同學補課。不少同學說,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把前段耽誤的功課補回來。


 


 


 


六四血腥鎮壓及之後


 


        部分解放軍戒嚴部隊在1989年6月3日淩晨奉命進駐北京城內的一些重點保衛目標。戒嚴部隊在1989年6月4日淩晨4時半,開始對天安門廣場實行清場。約5時左右,廣場上的學生開始撤離,戒嚴部隊同時進駐天安門廣場。至淩晨5時半,整個清場過程結束。廣州地區部分大學生數以萬計(官方指數百人)在1989年6月4日海珠廣場集會和上街遊行,抗議中共六四血腥鎮壓。在廣州解放紀念碑上被拉起「為愛國死難者哀悼」的巨大的黑色條幅。廣州官方則指抗議中共六四血腥鎮壓集會和上街遊行,致使市區交通要道被嚴重堵塞,鐵路運行一度中斷,上下班人員受到影響。因受北京六四風波影響,駐廣州天河區的大專院校數千名學生在1989年6月5日上街遊行,其中有部分學生在五山路與廣深鐵路交界處臥軌堵截火車,使廣州至香港鐵路交通一度中斷。是日及1989年6月5日,廣州市政府發言人兩次呼籲市民和高校學生同心同德維護安定團結。一度中斷的交通要道除個別地方外在1989年6月6日已暢通。


 


          1989年6月初有傳廣州軍區已發出戒嚴令。廣州市政府發言人在1989年6月6日針對近日廣州市出現擠購、搶購糧油、食鹽現象,宣告廣州市的糧、油、煤、鹽等生活必需品庫存充裕,保證供應辦法不變,希望市民不要聽信謠言。廣州市政府發言人還指出「廣州近幾天要實行軍管、戒嚴」的說法是謠言,望市民、學生不要相信。


 


中共廣東省委和廣州市委等政府部門在六四北京血腥清場之後,抓緊拘捕曾參與學運遊行和集會的人士。廣州市公安機關在1989年6月7日根據群眾舉報,對打著「廣州工人」旗號,在廣州海珠廣場集會和上街遊行人士進行清理審查。廣州市政府在1989年6月15日發出通告,解散非法組織「廣州高校愛國學生聯合會」。廣州市政府發言人在1989年6月20日發表談話,敦促該組織頭頭從速到市公安局登記。廣州市政府在1989年7月5日發出通告,取締廣州市政府認為非法組織的廣州工人自治聯合會,敦促該組織頭頭必須在1989年7月8日前到市公安局登記。廣東省公安廳在1989年7月17日証實三名暨南大學澳門學生秦國東、梁灶華、陳澤偉涉嫌參與偷運民運分子離開大陸,被公安機關「收容審查」。暨南大學澳門學生秦國東、梁灶華在1989年7月24日獲釋回澳門,但陳澤偉仍被扣留審查。暨南大學澳門學生陳澤偉至1990年6月19日獲釋回澳門。


 


       廣州在1989年發生政治風波期間,情報局特務張益、吳繼東二人按照臺灣特務機關的指示,接收和傳播臺灣廣播電臺編造的謠言,並向臺灣特務機關密報廣州地區情況。1989年10月23日,張益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吳繼東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


 


中共廣東省委和廣州市委等政府部門同時抓緊舉行傳達中央精神學習會。廣州市海珠區在1989年6月6日召開宣傳幹部會議,傳達市委緊急會議精神,部署開展有關制止動亂,穩定局勢,從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宣傳工作。廣州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負責人在1989年6月6日至9日分別發表談話或召集各種會議,號召全市工人、青年、婦女和衷共濟,維護廣州安定團結局面。廣州軍區在1989年6月7日致電函,堅決擁護中央平息六四風波。廣東省人民政府在1989年6月8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迅速穩定經濟,穩定大局,鞏固和發展廣東改革開放的成果。省高教局發言人在同日發表談話,呼籲我省高校廣大師生,共同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為維護廣東的安定團結局面作出努力。


 


廣州各報在1989年6月9日刊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於9日在北京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並發表重要講話的消息。鄧小平指出,這場風波的到來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極少數人先是搞動亂,後來進一步發展到反革命暴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共產黨,推翻社會主義制度,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駐廣州的海陸空軍代表在廣州軍區禮堂於1989年6月10日下午召開幹部大會,傳達學習鄧小平6月9日重要講話精神。


 


 1989年6月28日,在廣州舉行的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了省高教局關於我省高等學校恢復教學秩序情況的彙報。全省45所高校,6月19日已全部恢復上課。至6月24日,暨南大學有小部分港澳華僑學生還沒有回校,上課人數為91%,其餘高校上課人數達97%至100%。全省高校教學秩序恢復正常。


 


廣東省委會二屆第十次常委(擴大)會議在1989年7月1日於廣州召開。會議學習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公報和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的講話。討論並通過民進廣東省委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批准成立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廣州市天河區委、區政府在1989年7月3日召開制止動亂、穩定治安表彰大會,有3個單位和110名幹警受到表彰。廣州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在1989年7月27日~29日舉行第十次會議。廣州市委副書記鄔夢兆講話,提出有關繼續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加強廣州市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意見。


 


 


 


參考資料:


(1)      《廣東省高等中專教育大事記》,廣東省教育廳網,1989年


(2)      《廣東省情大事記》,廣東省情調研網,1989年


(3)      《廣東大事記》,廣東年鑒社,1989年


(4)      《廣東工人運動大事記》,廣東省總工會,1989年


(5)      《廣州市誌---大事記》,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


(6)      《廣州市海珠區誌---大事記》,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


(7)      《廣州市芳村區誌---大事記》,廣州市芳村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


(8 )      《廣州市天河區誌---大事記》,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


(9)      《廣州市從化縣誌---大事記》,廣州市從化縣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1989年


(10)      《廣東民進大事記》,中國民主促進會廣東省委員會,1989年


(11)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大事記》,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資訊辦公室,1989年


(12)   《中共廣州黨史大事記》,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1989年


(13)   《89天安門事件大事記》,吳仁華


(14)     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記·1989年,廣州圖書館


(15)   《羊城晚報》,廣州,1989年4月~7月


(16)   《廣州日報》,廣州,1989年4月~7月


(17)   《八九中國民運報章頭版專輯》,中國民主運動資料中心, 香港市民支援北京愛國民主運動聨合會.


(18)     陳破空,《廣州八九民運回憶 珠江風雲──廣州八九:回眸與省思》,《北京之春》,2003年7月26日


(19)      李福麟,《澳門四個半世紀》,澳門,1995.11


 


 


 


     

Thursday, May 20, 2021

嶺南歷史上的地名避諱

        


        原刊澳門脈搏週報
        參考臺灣教育部所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避諱」這詞義是指「舊時為了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說君主或尊長的名號,稱為「避諱」。避諱的方法有缺筆、缺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位於中國國內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曾經在二零零二年出版過一本叫做《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的書,著者為李德清先生。這是中國國內在目前為止,對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證較為仔細的專著。雖然《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這本書出版之前和之後,都有與中國歷史地名研究相關的書出版,不過這些書只是其中一章節提及中國歷史地名避諱內容。

        《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書中條目其中收錄多個嶺南地區涉及避諱的歷史地名。書中其收錄數量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居多,其次就是廣東省,海南省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就較少。本文就其中選出一些歷史地名作簡單述評。

           嶺南地區不少地名因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而改名。例如治所在南海縣(今廣東廣州) ,本名三國吳之廣州,在隋仁壽元年(601年)被改為番州,避諱原因在於當時隋煬帝楊廣被立為太子,當時所有有廣字的郡、縣地方都需要改名。直至唐代才恢復原名廣州。治所在程鄉縣(今廣東梅州) ,本名敬州。在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避太祖祖父諱趙敬,而改名梅州。宜倫縣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舊儋縣,本名義倫縣。在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太宗光義諱,而改名宜倫縣。

        除了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之外,也有地名因避諱惡人之諱而改名。嶺南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多處地方避諱安祿山,當時所有有安字的郡、縣地方都需要改名。例如恩平縣治所在今廣東省恩平市北,本名齊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恩平縣。東莞縣治所在今廣東省深圳市,本名寶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東莞縣。臨桂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本名始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臨桂縣。常樂郡治所在常樂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境),本名安樂郡,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郡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常樂郡。

        嶺南地區不少地名因避同名或避特定文字而改名。例如峰州治所在嘉寧縣(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富壽省越池市東南瀘江紅河交匯處) ,本名為南朝陳置興州。在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避同名,改為峰州。在大業二年(606年)廢,以縣隸交州。馬江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東南馬江,本名開江縣,在唐代長慶三年(823年) 因避同名,而改名為馬江縣。思和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北,本名為平原縣,因避同名在唐長慶二年(822年)而改名為思和縣。雷鄉縣治所即今廣東省龍川縣西南陀城,本名為龍川縣,在北宋宣和時因避「龍」字,而更名為雷鄉縣。

        自大清皇朝在1912年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地名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或惡人之諱傳統也伴隨消亡。國民政府相反反其避諱傳統,在1925年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而將其家鄉香山縣改名中山縣。後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置市為縣級市,是由佛山市代管。到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不過民國時期和共和國時期,仍然有不少地名因避同名或用字生僻難認、撤縣設市時更名而改名的情況出現。例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後僮族改稱壯族)的鬱林縣,在1956年4月改名為玉林縣,現為玉林市。原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崖縣,在1984年5月19日撤縣設市,更名為三亞市,在1987年11月20日升為地級市。

Tuesday, January 19, 2021

嚴謹、勤奮、求實、進取-----憶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



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建校於1964年,位於水均崗東南方,嚴謹、勤奮、求實、進取為其校訓。2002年在學校西面興建新校舍,東面原校舍清拆為操場。2002年與廣州市第48中學合併,統一冠名為「廣州市育才中學」,分東、西兩個校區。

背景圖為Google Earth珍貴廣州2000年11月衛星圖,可見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未興建新校舍時的景觀。圖左為本編珍藏珍貴印有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的原稿紙和單行簿。圖右為本編在2010年8月拍攝的廣州市育才中學東校區校門。

在微博上也找到極其罕有相關校歌資料。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校歌歌詞:我們滿懷憧憬和希望,走進敞亮的課堂,“嚴謹勤奮,求實進取”四十八中校訓記心上,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今天學習為什麼,為了明天展翅飛〜翔,啦〜啦〜啦啦啦〜為了明天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