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1, 2014

廣州街頭“猜”廣告 《人民日報》1987-03-19



3(科教·文化·體育)
專欄:


新華社記者 王志綱
最近一段時間,常聽到內地來的朋友訴苦:來到廣州,就象到了外國,電視、廣播難遇普通話節目,不僅語言不通,有時甚至連文字都弄不懂。朋友隨手給我描了幾個他們在街頭看到的廣告、銘牌上的怪詞和怪字。
怪詞:打的 的士高 士多鈒骨……
怪字:??、呔……
看了怪詞,我不以為然,解釋說:怪詞其實不怪。廣州為沿海開放城市,又是粵語區域,書面語引進些土話或引進詞並不足怪。比如這“打的”,就是“乘計程車”即“乘的士”的縮寫,土洋結合的典型語言;至於“的士高”,則為“迪斯可”的另一種音譯;“士多”嘛,好象是英語商店的譯音。至於“鈒骨”一詞,我剛來廣州時也被弄得稀裡糊塗,一直納悶:廣州哪來這麼多骨科診所?後來才弄清這是代客“銬邊”、做衣服的意思,地道的粵語。
但一看到怪字,我也被弄糊塗了,“??、呔……”《漢語大字典》上並沒有這些字。為瞭解謎,上街時有心留意了一番。一留心,方為這些怪字使用率之高而瞠目:牆壁上、銘牌上、廣告中,常有這類怪字出現。這些字我完全是按幼稚園小朋友的“看圖識字”法去猜後才弄明白的。
?”字寫在廁所牆上,即為廁所的廁;“?”字寫在大樓前面,意為大廈的廈;至於“呔”字嘛,因為寫在修車鋪牆上,呔字前面還有個補字,自然是“補胎”無疑了!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街頭的“怪字”,不僅使用率高,還有種類多的特點:椰菜寫成“爺才”,鴨蛋寫成“甲旦”……這在菜場上屢見不鮮。濫用別字、生造字的行為各地皆有,但象廣州用得如此濫的城市卻不多見。
我把這件小事寫出來並不是小題大作,也不想求全責備,而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對漢字漢語的運用,常常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水準和文明程度。廣州是祖國開放的視窗,文明程度要求高。要搞好開放必須強化“開放型”意識,即多求同、小存異,多講“普通話”,少講“地方話”。不然不利於廣州開放和文明形象樹立!

1 comment:

Unknown said...

我見過好多澳門人都係咁寫啦。好出奇咩?係咪筆者根本就唔識粤語?